关于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209211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8-06-26信息来源:
株经信字〔2018〕2号B类
九三学社株洲市委:
贵党提出的《抢占三个高地,助推中国动力谷享誉世界》的提案收悉。经我委5月15日第10次办公会研究同意,现答复如下:
一、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情况
2013年,株洲基于强劲的动力产业优势,提出了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发展战略。同年9月,中国动力谷战略构想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论证评审,纳入部省共建重点项目。2016年3月,中国动力谷写进湖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并列入国务院研究中心国家战略研究课题。近年来,中国动力谷已成为株洲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制造强市,实现产业报国的重要抓手,“3+5+2”产业体系发展蹄疾步稳(“3”是指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5”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是指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全产业、全地域、全生态的“中国动力谷”。
(一)发展机制不断完善。2017年,我市成立了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任第一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轨道交通产业工作组、汽车产业工作组、航空产业工作组、电子信息产业工作组、新能源产业工作组、新材料产业工作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组、节能环保产业工作组、陶瓷产业工作组、服饰产业工作组、人才资源建设工作组等12个机构,由12名市领导牵头负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推进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涵盖了四大家主要负责人,规格之高为株洲建市以来之罕见,充分表明了株洲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二)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自中国动力谷发展战略提出,株洲在全力推动动力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筹办株洲·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组工作调度会,多次组织赴外学习考察,推动中国动力谷发展的视野不断开拓、思维不断开阔。特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中航研究院航空经济研究所等国内顶尖智库的一批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建议,以及武汉光谷等地成功经验的启迪启示,给中国动力谷带来了新的发展内涵。历经5年多的发展,中国动力谷发展内涵从产业概念,发展成为集产业概念、地域概念、生态概念三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系统概念。
(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7年,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实现总产值2207亿元,增长11.3%,占规模工业(3167亿元)的比重达到70%,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643家。其中,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动力产业增长11.2%,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长12.6%,陶瓷、服饰等优势产业增长11.9%,呈现出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2017年,策划开展“实体经济看株洲”、“砥砺奋进的五年”等系列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刊发《株洲:中国动力谷领跑动力装备制造》、《中国动力谷,世界正瞩目,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中国动力谷,给世界一颗“中国芯”》等专题报道,中国动力谷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与深圳无人机等被视为中国制造“新版图”,与安徽声谷、湖北光谷、江西稀金谷、河南冷谷并称中国腹地新五“谷”丰登。
二、中国动力谷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动能聚变,重构产业新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构建中国动力谷“3+5+2”产业新体系,推动新旧动能接续有序、换档升级。一是全力推动旧产能退出。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全市立窑水泥全部关停,钢铁行业基本退出,炼铅生产线全部淘汰,基础化工全部关闭,煤炭、花炮行业过剩产能化解进展顺利,全面关停企业317。二是强力推进清水塘搬迁。坚定不移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现有的153家企业已关闭147家,其中有搬迁意向的61家已落实承接地,大部分启动搬迁,部分已竣工投产,基本实现了从“高碳”向“低碳”、从“黑色”向“绿色”的华丽蝶变。三是大力推广“两型”新模式。全面实施百家企业节能行动,严格实行清洁生产审核计划。2017年,实施16个节能技术改造,节约标煤4.1万吨,1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家获评省两型工业企业。大力支持绿色制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创建,南方阀门获工信部绿色制造集成项目试点,时代绝缘获国家绿色工厂创建试点,洁宇日化获国家绿色产品创建试点。四是倾力推进跨界大融合。积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动“民参军”企业28家。成功组建湖南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公司,推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向工程总包转变,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的新商业模式,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步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融入“互联网+”手段,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2017年,我市入选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专项国家级示范项目5个,入选制造强省重点项目12个;芦淞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石峰区。
(二)突出创新聚力,重蓄竞争新优势。110转化率达6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67亿元,增长1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2件,全省排名第二,是全省平均值的两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0%。中车株所科技产品获国家专利金奖,中车电机5IGBT大力开展“三品”活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质量标杆和品牌标杆企业。全市现有全国质量标杆1家,全国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1家,省质量标杆1家,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3家,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家,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24家,湖南制造百户重点企业质量信誉承诺企业1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件,省著名商标177件。联诚控股亮相2017年金砖五国会议,成功跻身世界舞台。三是平台建设育动能。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引导联合研发、行业共享、协同创新,搭建国省市三级全覆盖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全市现有各类创新平台308家,省级创新平台14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3家。成功成立全国唯一的IGBT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入围国省重大关键技术17项,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全省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入园企业达109家,拥有专利达814项,入驻两院10名,国内15个高校院所设立了科研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省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多项资质和荣誉。
(三)突出产业聚集,重铸发展新格局。大力开展园区升级行动,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破解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重铸多点支撑、多极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做强龙头企业。持续实施工业“十百千”工程,全面实行服务责任制、政策优惠制、成长激励制,促进龙头企业上台阶。2017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3家,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64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673家,过10亿元企业14家,过50亿元企业6家,过百亿元企业3家。大力培育行业隐形冠军,2017年新培育“小巨人”企业24家,株硬集团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株洲橡胶研究院的“气象气球”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产品。二是补齐配套企业。对照全省20个工业新兴产业链推进方案,全面梳理本土12个特色产业链条,找准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大力引进百家配套企业行动,促进产业链集聚发展。2017年,共新引进配套企业106家,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电子信息等产业本地配套率分别达70%、40%、20%、30%。三是开展项目攻坚。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紧盯履约率、落地率、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加强动态监测分析,把握好关键节点,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17年,园区新开工工业项目132个,新竣工工业项目48个;全市长城电脑、北汽二工厂等建成投产,通用机场建成投用,“两机”重大专项等加快推进。
(四)突出服务聚势,重塑发展新环境。围绕“帮在实处、帮在宽处、帮在深处、帮在高处”总要求,深入开展企业帮扶年活动,努力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一是减降同步强支持。严格落实上级关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有关政策文件,全面实施清费降税行动,持续加大“放管服”力度,在全省率先开展“减证便民”改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累计为企业减少或降低各类成本57亿元,改革红利不断得到释放。二是上下联动强纾困。建立健全“市级领导—驻企联络员—各级各部门”三位一体、全面覆盖的帮扶体系,大力推行“24小时见面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100多个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的服务。2017年共收集交办问题2243个,办结率99.96%,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03项433次;“一门式”服务、企政策推送等模式创新得到国务院、省政府充分肯定。三是拓拉并举强集聚。成功举办中国企业家年会、轨道交通博览会、陶博会、服博会等活动,全力帮助企业拓市场、拉配套。其中,风电产业签下37亿元大单,株硬集团获得1700万元订单。先后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会展、博览会等40多场次,签下订单40多亿元。四是育引结合强保障。积极推进产融合作试点,高效运营股交所,441家企业在股交所实现挂牌,17家企业募集资金4.8亿元;两家企业实现主板上市;银企对接为中小企业融资授信475亿元。制定出台“人才新政30条”,2017年新引进3名院士、1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07位专家教授加盟动力产业专家人才库。
三、打造中国动力谷的主要设想
(一)打造中国动力谷新型制造业体系。一是构建“3+5+2”产业新体系,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精心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陶瓷和服饰两大基础产业。二是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开展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智能化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大企业设计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四是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围绕重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全面推进绿色节能改造,推广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技术在新兴产业应用。五是推进质量品牌提升,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品牌培育与创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六是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搭建对外工作平台,完善对外服务体系,壮大对外经营主体,拓展对外市场布局。
(二)构建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强化企业院所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带头建立工业研究院和协同研发中心,支持科研院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平台,实现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培增效应。二是加快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建设一批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设一批新型市场化研发机构。三是提升创新平台公共服务能力,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积极构建集展示、交易、服务、合作一体的科技大市场;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组建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分中心等。四是打造创新创业培育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开放式专业众创空间,推进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建设统一的“互联网+双创”公共服务云平台。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议等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能力和水平。六是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股份转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完善和落实股权激励等政策及其配套措施。
(三)强化中国动力谷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深化产业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链金融,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金融服务。二是提升科技金融创新水平,加快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科技担保贷款,专利质押贷款等科技投融资体系,探索开展科技型企业“投、贷、债、保”业务试点。三是探索绿色金融发展,建立绿色贷款补贴机制,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四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构建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推广应收账款、税金贷、流水贷、信用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优化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机制。五是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境外上市,鼓励上市公司整合国内外行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持企业或项目引进保险资金。六是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大信贷奖励、信贷风险补偿等投入,参股各类产业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探索PPP模式支持园区的发展。
(四)健全中国动力谷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两院院士潜力的人才,遴选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深入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探索“飞地式”人才引进,鼓励采取兼职、咨询、讲学等柔性流动方式开展合作。三是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和离岸创新基地,推进跨领域的人才研究合作。四是建设高技艺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研究生培养与实践基地、专本科学生培养与实训基地、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基地的建设,探索以现代学徒工制度为核心的产教结合模式。五是壮大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的现代企业家。六是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符合不同人才评价特点的评价方法,建立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
(五)完善中国动力谷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推动非公有制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创新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建设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制定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办法,建立协同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清单制度,推进智慧政务工程,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四是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完善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企业问题收集处理制度,实行“马上就办”,坚决整治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五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坚持执法检查计划管理制度,打造稳定安全公共环境,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六是加大动力谷文化的宣传,加大对火车头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崇尚创新、竞相智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尊商亲商的氛围,让动力谷文化深入人心。
(六)优化中国动力谷产业区域体系。一是产业聚集和产业关联相结合,以云龙示范区-田心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株洲高新区汽车聚集区-中部城区的现代性服务业聚集区,南北构成产业发展主轴和基本空间,以董家塅通航产业集聚区-服饰产业聚集区-醴陵陶瓷产业集聚区,东西构成优势产业集中带,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在空间上形成聚集,推动关联产业临近分布。二是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各区(县)具备的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提高产业集聚度,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挖潜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三是产业提质和城市环境优化相结合,完善交通路网、配套环境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供应效率,统一城市管理的标准,构建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
四、2018年工作计划
今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到2020年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实现产值过4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力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动力谷产业规划。17420从牵头领导、发展目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科研支撑、发展定位等方面着手,制定全市16形成每个产业链对应一个牵头市领导、一个主要园区、一套班子的推进格局。
(二)构建动力谷智力支撑。(三)培育动力谷服务平台。
(四)营造动力谷舆论环境。”
(五)夯实动力谷发展平台。坚持用“产业链+生态树”思维引领园区发展,全面推进园区升级“一揽子”计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切实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招商,加强与北上广招商小分队的服务对接,综合运用资本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健全专业洽谈、合同会签、项目落地、项目建设、督促考核等机制,为招商项目提供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按照“(六)强化动力谷工作考核。
感谢贵党对市经信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承办负责人:刘海宾
承办人:尹利文
承办人电话:13507339368
casino365sport365
2018年5月15日
责任编辑:市经信委